2017年是“十三五”關鍵之年。全區上下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自覺踐行新發展理念,全面實施五大發展行動計劃,攻堅克難,開拓進取,保持了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郊區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一、綜合
初步核算,全年實現生產總值(GDP)103.9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8.2%。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10億元,增長0.0%;第二產業增加值78.46億元,增長9.3%;第三產業增加值22.36億元,增長5.2%。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 3.7︰71.9︰24.4轉變為3.0︰75.5︰21.5,其中工業增加值占全區生產總值比重約70.3%,比上年增加4.6個百分點。全年人均生產總值129086元,同比增長23.1%。
2017年全區生產總值及增長速度
單位:萬元
指 標 |
絕對數 |
比上年增長% |
全區生產總值 |
1039141 |
8.2 |
第一產業 |
30999 |
0.0 |
第二產業 |
784583 |
9.3 |
工業 |
730006 |
10.1 |
建筑業 |
58300 |
0.6 |
第三產業 |
223559 |
5.2 |
運輸、倉儲業 |
38743 |
7.0 |
批發和零售業 |
43241 |
6.3 |
住宿餐飲業 |
3867 |
6.4 |
金融業 |
29364 |
13.2 |
房地產業 |
22177 |
-2.0 |
其他服務業 |
80408 |
2.6 |
二、農業
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現價總產值32267萬元,同比可比價(下同)增長0.3%。其中,農業產值19314萬元,同比增長1.7%;林業產值1278萬元,同比下降4.8%;牧業產值5236萬元, 同比下降8.2%;漁業產值5629萬元,同比增長5.9%。
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4295公頃,比上年下降5.5%。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371公頃,下降4.2%;棉花播種面積108公頃,下降33.5%;油料作物播種面積560公頃,增長2.5%;蔬菜、瓜果播種面積1248公頃,增長0.4%。
全年糧食產量13555噸,比上年增長8.8%;油料產量1393噸,下降1%;棉花產量158噸,下降25.3%;蔬菜、瓜果總產量36959噸,增長0.4%。
年末全區生豬存欄9.8千頭,同比下降5.9%;全年生豬出欄15千頭,比上年下降11%。全年主要肉類總產量2292噸,比上年下降11.5%,其中豬肉產量1400噸,下降11.8%。禽蛋產量1028噸,比上年增長11%。全年水產品產量5080噸,增長6.1%。
全年農村用電量2021萬千瓦時,增長1.7%。化肥施用量(折純)2548噸,同比增長9.8%。農村柴油使用量423噸,下降4.3%。
圍繞郊區農業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注重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提速,探索有特色、高效益、切合郊區實際的現代精品農業發展路子,努力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大力推進永興島有機農業、綠洋休閑漁業、鴻基植物觀賞園等現代生態農業品牌基地建設。永興島有機農業基地完成國家級有機農產品基地創建認定獲批;綠洋精品休閑垂釣漁業基地建設完成,成功舉辦了省內垂釣競技比賽活動四次,全國性比賽一次。
加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培育家庭農場45家(省級5家,市級9家)、農民合作社89家(國家級2家,省級示范合作社2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9家(省級4家)。新建鄉鎮農產品安全快檢系統3套。春秋兩季動物集中強制免疫家禽50余萬只,家畜3.3萬頭,國家規定的各項免疫指標均達到100%,全年未發生疫情和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區級土地確權數據庫通過農業部質檢。全面啟動大通鎮新一村、銅山鎮顯化村、灰河鄉馬洼村和安銅辦旗星村4個村的股改工作試點。
繼續推進森林防火網格化責任制管理,加大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建設(防火道清理108公里,集中墳區清理650.8畝,清理散墳點3829個,清理焚燒池97座、坑位376個),提升防火專業隊和護林員隊伍履責能力,全年無較大火災發生。穩步推進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作,全區完成造林1325畝,完成森林撫育3580畝,其中:中央森林撫育試點項目500畝,省級森林撫育示范片撫育3080畝。
開展2017年度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工作,積極推進省農機化產業發展項目(中型農機綜合性農事服務中心)建設。持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完成兩個省級中心村共安排工程類建設項目41個,完成投資1095萬元。完成了總投資441萬元的2017年小型水利改造提升民生工程,完成了總投資369萬元的2016-2017年度農田水利配套工程,大通河綜合治理工程年底前完成上級下達的900萬元投資計劃。圍繞河治久清目標,制定出臺郊區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方案,21個村工作方案全部出臺。推進河長組織體系建設,區域內河流區、鄉、村三級河長全覆蓋。全年落實各項國家惠農資金近500萬元,爭取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獎補項目資金150萬余元。
三、工業和建筑業
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60.2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0.5%。區域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現價總產值240.60億元,同比上漲40.9%,其中區屬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42.07億元,同比增長40.0%;實現利稅23.60億元,同比上漲96.7%;實現利潤17.94億元,同比上漲101.1%。區域內,規模以上工業勞動生產率為633112元/人,上漲34.0%;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558.9%,上漲44.4個百分點。全年新進規模以上企業凈增加5家,年末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43家。
2017年,全區主要工業產品中,螺紋鋼產量147.2萬噸,上漲3.7%;鋼坯產量160.0萬噸,增長1.8%;發電量106.8億千瓦時,增長45.7%;水泥產量(不含熟料)744.4萬噸,增長20.1%;空心磚產量436萬塊,增長4.8%;大米產量1.9萬噸,下降30.0%。
全年全社會建筑業完成增加值5.83億元,可比價增長0.6%。資質以上建筑業實現產值23.0億元,比上年增長17.3%,實現利稅總額1.76億元,同比增長29.4%。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65.38萬平方米,增長6.4%;房屋竣工面積58.6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49.5%。
四、固定資產投資
2017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1.13億元,比上年下降17.1%,其中:城鎮投資143.07億元,下降19.9%。從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13.97億元,下降11.4%;第二產業投資70.34億元,下降33.6%;第三產業投資66.83億元,增長10.0%。從行業看,工業完成投資68.43億元,下降34.9%,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8.06億元,增長117.5%。商品房銷售面積30632平方米,下降44.6%,商品房銷售額 1.57億元,下降41%。
在建項目434個(不含房地產),在建項目計劃總投資233.48億元,其中新開工項目321個。億元以上重大項目21個,當年完成投資25.79億元。
五、招商引資
2017年,全區共新上、續建省外億元以上內資項目42個,計劃投資額120.5億元,實際到位資金55.2億元,占市下達我區和區人代會45億元目標任務的122.7%。從行業看,一產項目10個,計劃投資規模29.3億元,實際到位14.6億元;二產項目11個,計劃投資規模17.3億元,實際到位9.1億元;三產項目21個,計劃投資規模73.9億元,實際到位31.5億元。完成外資4183萬美元,占市下達我區外資目標任務3500萬美元的119.5%。
六、財政收支及國內外貿易
2017年,全區實現財政總收入19.75億元(含海關稅),占預算的105.05%,同比增長15.53%。其中,上劃收入13.87億元,占預算的105.00%,同比增長31.11%;實現地方收入5.87億元,占預算的104.99%,同比下降9.92%。分級次看,鄉、鎮、辦事處共組織收入2.24億元,占預算的92.3%,同比增長33.6%;南部城區及區本級共組織收入17.51億元,占預算的106.9%,同比增長11.74%。主要稅種完成情況如下:
增值稅15.61億元,增長39.5%;營業稅0.89億元,下降48.9%;營改增收入0.47億元,增長7.14%;企業所得稅1.08億元,增長110.7%;個人所得稅0.25億元,增長23.1%;城市維護建設稅0.45億元,增長20.6%;房產稅0.18億元,下降75.46%;印花稅873萬元,增長27.1%;車船稅484萬元,增長8.76%。
全年全區共完成財政支出7.00億元,占年初預算的172.17%,同比下降4.95%。從預算級次看,鄉、鎮、辦事處共支出0.90億元,占年初預算的84.2%,同比下降18.4%;區本級(含南部城區)共支出6.10億元,占年初預算的203.5%,同比下降2.60%。
2017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21億元,比上年增長12.1%,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企業共計56家,單位個數比上年增長7.7%。
全年全區共實現進出口總額7543萬美元,同比增長9.12%,其中出口額651萬美元,同比下降90.4%。
七、教育、科技、衛生和文化
2017年,以打造“幸福師生、和諧校園、品質教育”為目標,大力推進學前教育普及規范,義務教育優質均衡;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加強師資隊伍,狠抓規范管理,力促內涵提升,教育事業呈現出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孝道”教育實踐活動,廣泛開展足球進校園、小學生運動會、小學生藝術展演、小學生文化藝術節、經典誦讀展演、講故事比賽等活動。優化教育布局,民主小學投入使用;制定了學前教育第三期三年行動計劃,即學前教育三年(2017-2020)提升計劃,為全區學前教育健康發展夯實基礎;全面建設完成教育局城域網及教育數據中心;在全市率先實施教師無校籍管理,激發廣大教師工作熱情;在全區教育層面,立足我區學校普遍班額較小的實際情況,試點運動“小班化教育”。年末,全區共有小學11所,教學點3個,共110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399人;全區共有幼兒園12所,其中公辦園3所,民辦園9所,在園幼兒達到1952 人,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98%。有小學教職工342人,其中專任教師334人;幼兒園教職工231人,專任教師113人。
不斷強化科技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支撐引領作用,積極建設創新載體,創新體制機制,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相互促進。2017年,積極推動全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鼓勵高新技術產業企業強化生產,全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分劈后)累計10.06億元,累計同比(可比價)增長了5.8%。高新技術產業不斷壯大。轉變專利申請模式,采取政府購買專利代理服務,推進專利申請工作,全年共申請專利351件,其中:發明專利226件,同比增長48.7%;授權89件,其中:發明專利15件。協助市科技局開展市級科技研發平臺建設運行績效評價工作,三佳變壓器公司組建的銅陵市微電子變壓器重點實驗室獲得優秀等次。積極指導轄區內企事業單位申報銅陵市第十五次科學技術獎,六國化工“海藻酸尿素技術研究與應用”等7項科技成果參加銅陵市第十五次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類)評獎,并全部通過市科技局的形式審查。對區域內科技計劃項目進行摸排,強化市級科技計劃項目申報服務,金泰電池、東方礦冶、明誠鑄造等企業的3項高新類科技計劃項目和綠洋生態、大院盆景、永興島生態等農業企業的3項農社類科技計劃項目在市科技局備案,各項目承擔單位正認真組織實施。扎實推進全區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組織申報認定了4家高新技術企業,年末全區共有高新技術企業12家。年末,全區共有民營科技企業50家,新增8家。積極開展了國家級地震安全示范社區創建工作,銅山社區和白鶴社區經過努力創建,獲得國家級地震安全示范社區認定,實現了防震減災工作重大突破。組織開展市級地震安全示范社區和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的創建和申報工作,民福社區通過了市級地震安全示范社區認定,望江亭小學通過了市級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的認定。
年末全區共有各類醫院、衛生醫療機構41家,其中區級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1家、區衛生監督所1家、鄉鎮衛生院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家、社區衛生服務站5家、社區醫療點1家、村級衛生室29家;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村級衛生室共有衛生技術人員161人,其中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鄉村醫生)94人,注冊護士67人,實有床位數210張,3家鄉鎮衛生院均配備救護車輛。
2017年,區圖書館申報國家文化部二級館;圖書館館藏圖書總計166728冊(件)(其中電子書100000冊)。組織創排歌舞音畫《大通賦》、舞蹈《東方之韻》、歌舞《灰河好地方》、黃梅歌舞打連廂《家風家訓頌》等多個精品節目。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補助按時序進度予以撥付,全年每村撥付1.2萬元,18個行政村共計撥付21.6萬元。總計播放公益電影216場,戲曲演出18場,體育活動18場,更新農家書屋每村圖書100冊,配送每村移動音響1臺。摸清全區不可移動文物共29處,全區文物保護單位省保2處、市保10處、區保3處。已獲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項、市級6項,拍攝完成銅陵市首部大型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片《拾遺》。文化產業蓬勃發展,銅陵怡康盆景園藝有限公司獲批為第三批市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大通影視基地”獲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的表彰,成為“2016年度省級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優秀園區(基地)”之一。目前全區現有文化企業共158家;其中鄉鎮辦及大橋開發區共106家,大通影視傳媒文化產業園共52家(其中:影視文化公司15家,影視名人工作室37家)。全區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共9家。鄉鎮文化站5個,廣播覆蓋率100%,電視覆蓋率100%,有線電視覆蓋率100%。
舉辦全民健身月活動、郊區“文體大拜年”系列文體活動,開展健步走、游泳、乒乓球、籃球、象棋、健身球、健身氣功等全民健身專題活動。恢復鵲江龍舟賽,舉辦“隨心車杯”全國龍舟邀請賽。舉辦銅陵市郊區第十屆運動會暨第三屆全民健身大會。完成2017年度國民體質監測工作。建成銅山鎮體育運動場、安銅辦農體工程、民福社區多功能運動場、社區體育俱樂部及店門口小學足球訓練基地。為灰河鄉東園村、大通鎮福光居委會、銅山鎮楊村及橋南辦白鶴社區配備4套健身路徑。
2017年1月大通鎮獲批首批省級旅游小鎮創建示范單位,3月大通古鎮風景區被正式獲批為國家4A旅游景區,大通鎮大院村入選銅陵市鄉村旅游示范村創建單位。全年創建6個星級農家樂(灰河鄉普五農家樂園、大通鎮民主酒家、恒通生態農業觀光園、大通鎮和悅山莊、銅山鎮楊村飯店及滿葉飯店)、3個鄉村旅游示范村(灰河鄉五洲村、銅山鎮楊村村、銅山鎮顯化村)。新建1個旅游公廁(大通景區游客中心旁)。大通古鎮風景區啟動走進大通“文明旅游 風景最美”系列活動儀式,舉辦春節、元宵、五一、十一、中秋等節慶旅游活動,共接待游客約20萬余人次。灰河鄉成功舉辦“品添秀葡萄 游灰河美景”首屆文明鄉村旅游節活動。
八、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根據公安系統數據,年末全區戶籍總人口82278人。全年出生人口879人,出生率為10.67‰,比上年下降0.51個千分點;死亡人口710人,死亡率為8.62‰,比上年上升2.16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為2.05‰,比上年降低2.67個千分點。
城鄉居民收入平穩增長。全年全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38元,同比增長9.1%。按常住地分,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03元,比上年增長8.9%,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7041元,增長2.8%,其中,食品支出增長1.5%,衣著支出下降16%,教育娛樂文化支出增長1.8%,交通和通訊支出增長9.4%。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5.6%,比上年上升1.8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59平方米,比上年增長0.5平方米。全年城鎮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36363元,同比增長8.9%,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4095元,增長4.6%,其中食品支出增長1.2%,衣著支出增長16.3%,教育娛樂文化支出增長16.9%。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7.8%,比上年上升0.7個百分點。
2017年,全區共組織技能、創業培訓1063人次。其中,開展企業新錄用人員技能培訓863人次,開展創業培訓200人次。全區城鎮新增就業崗位3401個,其中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率分別為55.73%和96%,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繼續推進全區社會保險工作,全年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續)保16537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9%。
九、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
全面實施深化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啟動實施藍天工程。開展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及升級改造、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整治、燃煤小鍋爐淘汰與燃煤煤質管控等十大專項行動。完成企業物料堆場整治3家、在建工地揚塵治理5個、燃煤鍋爐整治4臺、餐飲單位油煙整治6家。啟動實施碧水工程。強化水污染防治組織領導,統籌推進全區水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完善“河長制”;實施水環境治理項目。推進順安河、青通河水系(郊區段)三年(2016-2018年)行動,圍繞整治計劃,落實紅星河(郊區段)、大通河、祠堂湖環境整治工程,并取得階段性成效;推進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全面加強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全面完成農村環境整治工程。啟動實施凈土工程。開展土壤污染狀況排查,全區共計確定土壤污染重點行業企業24家,劃定詳查單元12個,核實農用地詳查點位151個。
全年,共完成新建項目環評審批16個、登記表備案22個,完成建設項目竣工環保“三同時”驗收6個;對3家國控企業開展了監督性污染物排放監測;完成14家工業企業(2016年)環境信用評價,其中,13家被評為環保良好企業(藍牌),1家被評為環保不良企業(紅牌,已關閉)。
2017年末,全區境內有在籍礦山3座,尾礦庫4座,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1家,危險化學品經營單位17家,煙花爆竹經營(零售)單位41戶、批發企業1家,小型渡口3處,無人洲渡口1處。全年共排查和整治安全隱患727條,整改率100%。全區全年發生生產安全事故3起,死亡4人,全區安全生產形勢平穩。區內公共安全、水上交通、農機農電、醫藥食品、學校、煙花爆竹等行業和領域均未發生安全生產事故報告。
注:1.地區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不變價格計算。
2.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著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
3.恩格爾系數是指居民食品消費支出占全部消費性支出的比重。
4.2011年國家統計制度改革,規模以上工業統計范圍為年營業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企業,固定資產投資統計范圍為計劃總投資500萬元及以上項目和房地產。